泰山鋼鐵加氫母站近日在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建成投產,這也是山東省內首個建成投產的加氫母站。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近日在相關會議上表示,碳中和過程會是經濟社會大轉型,應強調“技術為王”。他認為,碳中和是一個“三端發力”體系,其中,在能源消費端,應力爭在居民生活、交通、工業、農業、建筑等絕大多數領域中,實現電力、氫能、地熱、太陽能等非碳能源對化石能源消費的替代。
今年4月下旬,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公告,就《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儲能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擬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截至去年底,新型儲能規模僅300多萬千瓦,意味著未來五年將增長近10倍。
近日,中國石化首座光伏建筑一體化碳中和加油站在廣西石油百色六華加油站投入使用,這是中國石化在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應用的一次突破。
在《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一書中,比爾·蓋茨一開始就提醒讀者注意兩個數字:510億,是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溫室氣體的大致噸數,而0則是我們需要達成的目標,未來我們需要使出渾身解數將碳排放由現在一年約510億噸當量的碳排放,通過如低碳技術、或碳補償的方法相互抵消變成0,而這個過程指向的就是現如今社會各界都在熱議的一個話題——碳中和。
從去年起,全球各個國家紛紛宣布了能源轉型的決心,力爭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就在上個月,中美宣布將共同推進全球碳中和進程應對氣候危機,這將進一步帶動全球各國推動《巴黎協定》全面實施。這場與環境的追逐賽對于各國政府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他們必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權衡其對環境的影響。不僅僅是政府,機構投資者也背負著支持實現碳中和的使命,無論是在ESG還是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貢獻。
當下,中國城市的發展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在“雙碳”(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下,綠色低碳逐漸成為發展的“硬約束”,企業綠色轉型未來不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必選項。為此,如何以引領綠色發展為導向,不斷推進綠色產業協同發展,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發展之路,營造有利于綠色發展的市場環境,成為當下政企轉型的聚焦點。其中,華為云作為“碳中和”的倡導者之一,更是在2019年便發起了Cloud for Good行動,力圖在商業之外,與合作伙伴一起賦予技術溫度和感性,為社會創造不凡價值。
報載:為幫助企業用能轉型、降低企業用能成本,最近,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供電公司聯手地方政府,結合大豐港區域能源規劃及冷熱用能需求,在江蘇博匯集團開展了綜合能效提升、多能供應、清潔能源利用等服務,運用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在線監測系統等大數據平臺分析企業用電情況,堅定積極走出一條綠色“雙碳之路”。
李克強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圍肆虐,世界經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全球綠色和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面對困難和沖擊,國際社會應當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努力實現謀發展與綠色轉型并行不悖、相互促進,推動提質升級。
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26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主持會議并講話。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審議有關文件,研究部署相關工作
日本國會參議院26日正式通過修訂后的《全球變暖對策推進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了日本政府提出的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為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任務,實現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至20%左右的目標,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的通知》(發改能源〔2019〕807號),現將2021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和2022年預期目標印發給你們,并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在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過程中,浙江瞄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通過探索能源互聯網形態下的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打造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為區域發展提供綠色、清潔動能。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從百年前劈柴燒火,到建國初能源生產總量僅為0.2億噸標準煤,再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消費國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能源行業實現了從極度短缺到極大豐富的歷史跨越,通過逐步構建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創新的集中體現和高度就是創優。近年來,福建鴻山發電公司堅持把實施品牌發展戰略作為促進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不斷創新方式方法,積極探索確定“鴻電創優”品牌,在四梁八柱品牌支撐下,實現了黨建、治理、安全、效益、技術、指標、人才、人本優八個優,這不僅是發展的成就,更是精神的收獲,大大提升了企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碳中和(carbon neutral,or carbon neutrality)作為一種新型環保形式,目前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大型活動和會議采用。碳中和能夠推動綠色的生活、生產,實現全社會綠色發展。